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中西交汇,思潮碰撞。大批知识分子怀揣救亡图存的忧思与信念在这里集结。
他们以电影、音乐、戏剧等文艺作品唤醒民众,他们撰写文章、创办报刊、兴办学校,宣传抗日救亡思想。
十四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以不屈不挠的精神捍卫民族尊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
作为中国文化抗战的重要战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海不间断地向全国、全世界发出民族强音,号召全体中华儿女——
起来!前进!
一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1935年,一首铿锵有力的抗日歌曲响彻华夏大地。84个字、46秒,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奏出中国不会亡的最强音。
这首歌曲本身就在烽火和抗争中诞生。词作者田汉在完成第一段后被捕入狱,聂耳主动找到接手剧本的夏衍和导演许幸之,不顾风险为这首词谱曲。
《风云儿女》在金城大戏院公映后,“起来”的曲调很快传遍大江南北。当救亡歌咏运动的组织者在上海公共体育场指挥数千名群众唱起《义勇军进行曲》时,连原本来驱赶围观群众的警察也加入合唱的行列。
国难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凝聚起一个共识:抗战当先。
国民精神的觉醒,离不开文化运动的呼号与推动。这个过程中,一个特殊的文化组织作出了极大贡献。
1930年2月16日,鲁迅先生在当天的日记中,写了一件看似平常的小事:“午后同柔石雪峰出街饮咖啡”。在鲁迅前往的公啡咖啡馆二楼,与会的12名成员正式确定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商定了组织机构、成立大会议程等事项。
当时的形势,迫切需要中国进步力量联合起来,正如鲁迅在《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中所写:“我们急于要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1930年10月,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正式成立,包括左翼作家联盟(左联)、社会科学家联盟(社联)、左翼戏剧家联盟(剧联)等小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革命文艺界实现了大联合。田汉、冼星海、聂耳等诸多进步文化人士都是它的成员。
上海等地出版了大量左翼刊物。以夏衍为代表的左联成员,还深度参与了上海电影工作,获得了明星、联华等几个大电影公司编剧方面的领导权,争取了百代唱片公司业务负责人任光,让不少进步电影、音乐得以突破国民党的审查。
1935年是左翼文化运动值得铭记的一年。这一年,夏衍写完了《包身工》,《义勇军进行曲》等名曲诞生。也是在这一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救亡图存,逐渐成为全民族的共识。
二
1937年,淞沪会战打响11天后,上海街头的报童手中,出现了一份特殊的报纸。
这份《救亡日报》在一版头条大篇幅报道了激战,版边印有“胜不可骄,败不可馁,牺牲到底,争取最后的胜利”等标语。
这份由郭沫若主持创办、夏衍担任总编辑的进步报纸诞生在上海南京路。胡愈之、邹韬奋、郑振铎等多位进步人士在《救亡日报》上发表了大批鼓舞人心的抗战文章。宋庆龄曾在报纸一版撰文《国共合作之感言》。
《救亡日报》备受读者欢迎,单日销量过千,最高峰时发行三千多份。为躲避搜查,读者往往会说“买郭沫若”,摊主便心领神会送上一份《救亡日报》。
在日寇占领苏州河一带后,《救亡日报》办报活动被迫转入地下,夏衍坚持带领同仁在狭小黑暗的办公区里奋战,常常从下午工作至凌晨。上海沦陷当天,夏衍奋笔疾书《失去了太阳的都市——上海》,控诉日寇暴行。
战事愈烈,激起办报创刊的高潮。除《救亡日报》,茅盾和巴金办的《呐喊》(后改名《烽火》)共出版十期,进行着“和民族独立自由的神圣战争紧紧地配合起来的文化工作”。
邹韬奋主办的《抗战》三日刊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刊载过《朱德等就职抗战通电——坚决抗战众志成城》《中国共产党对时局宣言》,并从59期至71期连续刊载战地记者舒湮撰写的《边区实录》,赞扬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政策和实绩。
《抗战》三日刊很快获得全国民众的青睐,尤其是千千万万的青年人,称赞其为“良师益友”。革命精神的火炬,借助进步报刊,传递得更广更远。
三
上海沦陷后,大批知识分子向西迁往祖国腹地。但仍有不少志士以租界为掩护,在“孤岛”延续抗日烽火。
巨籁达路(现巨鹿路)174号,当年属于英、法租界夹缝中的“三不管”地带。胡愈之等20多名知识分子集结于此,成立复社,意指“复兴中华”。复社出版的《资本论》《西行漫记》《鲁迅全集》,是“孤岛”时期非常重要的三本出版物。
《西行漫记》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受其影响奔赴延安的上海青年不在少数。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当时在上海一家银行上班,毅然放弃“金饭碗”,历经三个月长途跋涉到达陕北,“是《西行漫记》给了我力量”。
然而,局势一天天恶化。坚定的爱国志士、时任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惨遭日本人收买的暴徒枪杀。情势危急如此,仍有坚守者,时任国立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郑振铎就是其中之一。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拐狡诩?,日本侵略者用各种方式,妄图掐断中华文明数千年传承。
郑振铎是个“书痴”,也是“热烈的爱国者”,目睹江南沦陷后,大量珍贵的善本古籍被侵略者掠夺,心急如焚?!拔冶4嫖幕?,如在战场上作战,只有向前,决无逃避?!彼谝环庑胖行吹?。
1940年1月,郑振铎联合光华大学校长张寿镛、暨南大学校长何炳松、商务印书馆元老张元济、中法大学教授张凤举,在上海秘密成立文献保存同志会。至1941年12月日军占领租界时,文献保存同志会累计收购了约10万册古籍,其中善本古籍约4.8万册,包括宋元刊本300余种及历代孤本。毫不夸张地说,这足以建起一个国家级图书馆。
书生报国,于绝境之中守护中华文明,存续文脉之根。
四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占租界,上海完全沦陷,对抗日活动的打压达到极致。许广平、陆圣泉、恽逸群、孔另境等一大批进步文化人士被捕,遭到敌人严刑拷打。郑振铎给学生上完最后一课后,被迫化名蛰居数年。
黑云压城,昔日的文化中心成了枪口下的文化沙漠??墒牵丫跣训闹谢褡?,又怎会向侵略者屈服!上海人民以各种方式,继续抗争——
1942年1月,《时代》在上海复刊,开始介绍《德黑兰宣言》、雅尔塔会议、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消息,鼓舞中国军民;
1942年12月,上?;熬缃绯萌毡厩致哉呒湍睢按蠖钦秸恢苣辍绷涎莩龅幕幔俅紊涎荼唤姆吹厶獠幕熬纭杜鸢?!中国》;
1944年5月,京剧《文天祥》在沪上演引起轰动?!渡瓯ā芳窃兀骸肮壑谀谛墓裁?,掌声如雷,热泪盈眶,不由你不感奋?!?/p>
至暗时刻,无数中国人奋战着、追寻着——直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矣”。
十四年抗战,不仅是战争史,更是一部精神史??拐降氖だ唤鍪巧胶庸飧矗蔷裰厮?。
1944年11月,重庆《新民报》开始连载记者赵超构的《延安一月》。不久之后,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就会意识到,有一轮朝日正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痘醯闹谢褡寮唇哉感旅婷?,屹立于世界的东方!